贵州:“农光互补” 让山地农业有了新模样
眼下,走进贵阳息烽县小寨坝镇潮水村,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板直直耸立田间,高效捕捉着太阳的能量。在光伏板下,播种机来回穿梭,将一粒粒中药种子埋进土壤,等待收获。板上发电、板间种植、板下修复,正成为当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。
“这次播种的有木香、续断、重楼等近十种中药材。” 贵州三草谷中草药种植公司总工程师周小平介绍,该公司初期规划在息烽建设育苗基地200亩,以培育各类中药材种苗为主,此前部分基地已种下蔬菜。
这种“农光互补”的模式——在同一土地上进行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,光伏板为农田提供遮阴的同时,产生的电力还可以供农田灌溉和温室设备使用,带来双向效益,是推动绿色、低碳、循环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雪表示,“‘农光互补’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修复,有效保持水土,降低土壤侵蚀风险,更能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,达到复绿、复林的效果。”
2023年1月,中核息烽小寨坝农业光伏电站作为贵阳首个农光互补、装机规模最大的大型光伏综合能源项目成功并网发电,每年可提供约1.14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.05万吨。
为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促进可持续发展,中核汇能贵州公司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,因地制宜发展“山地光伏”,联合省农科院、中草药公司打造贵阳首个农光互补示范基地,实现农业生产和绿色发电1+1>2,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,助力农民致富增收。
但要想真正实现生产高效化,将农作物种植与光伏发电简单叠加是不可取的。
为此,中核汇能贵州公司与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、贵州三草谷中草药种植公司达成合作,成立课题小组,围绕作物选择及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、中药材光伏生境生产技术等课题开展深入研究。最终锁定种植木香、续断、重楼、珠子参、白芨、草乌、金铁锁、黄精8种在市场较为稳定或有上升空间的中药材品种。
“选择种植中药材在情理之中。”韩雪解释道,在光伏区发展农业种植,需要考虑三点。首先得是阴生品种,可以适应光伏板下光照不足的环境特点;其次应为草本、小藤本和小灌木,避免与光伏设施抢阳光,影响其正常工作;最后需要生命力强,能够适宜光伏电站所在地区环境、土壤、海拔等环境。
黔地无闲草,夜郎多灵药。贵州作为“天然药物宝库”和“中国苗医药之乡”,药用植物种类资源达7317种,药材道地性强、品质优异、市场美誉度高,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中医原料供应基地之一。这为发展“农光互补”模式下的中药材种植,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无限可能。
“原来这片区域都是荒山,石头多、肥力弱,不适合农作物生长。项目落地后,既利用光伏板实现了太阳能发电,又种上了喜阴农作物,一地两用,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,可以说这片闲置低效的荒地得到了新生。” 中核息烽小寨坝农业光伏电站项目经理毕学东感慨。
彼时,位于安顺紫云县的紫云储能电站光伏农业也是一番“热闹”,这是中核汇能贵州公司在建的光伏中药材高标准示范基地,计划面积200亩。最近几天,村民们忙着平地、起垄,为接下来的农业种植做准备。
“我们将会在这片高标准示范基地种植不同采收年限的中药材,这样每年都能实现部分采收。3-4年后,预计累计每亩产生效益3万元,200亩示范基地可产生效益600万元。”韩雪介绍。
2024年,中核汇能贵州公司联合省农科院、贵州三草谷中草药种植公司计划在省内重点开展3-5种贵州道地中药材农光互补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建设,重点围绕良种繁育、光伏生境种植技术研究,制订生产技术规程,形成企业内控标准,开拓农光互补新思路。
“‘光伏+农业’的模式在节约土地资源、满足不同作物采光需求的基础上,也解决了工业经济发展用地供给需求与人均土地偏少的常见矛盾。项目建成后,在水土保持、改善种植条件、提高当地农产品价值、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等方面卓有成效。”中核汇能贵州公司安全生产部负责人金明表示,“希望通过我们公司的实践,助推中药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,为探索‘农光互补’产业新应用、新技术、新模式作出贡献。”
(罗大富 摄)
从2016年我省首个“农光互补”电站——贵州金元威宁么站农业光伏电站建成投产至今,贵州在“农光互补”领域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,赫章县兴发乡韭菜坪山麓轿顶山光伏发电基地、兴义市义龙新区新桥镇木科光伏电站、望谟县乐元农业光伏电站……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,每当晨曦初照,成千上万块光伏板在贵州广袤的大地上勾勒出一片“蓝色海洋”,熠熠生辉。
贵州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,在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上因地制宜、守正创新,打造绿色能源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,持续探索“农光互补”产业应用,群山绵延间走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
编辑 邓钺洁
二审 潘佳本
三审 刘皓